蘇海老師現任我校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系主任。近年來,他主要從事近地表地震波傳播理論、油氣地震資料采集與處理方法以及地震資料反演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不畏困難,積極進取
科研路漫漫,時常會發生一些讓人始料不及的情況。
鄂爾多斯盆地地區氣田天然氣資源豐富,在對這里進行開發條件探究時,蘇海老師遇到了他十幾年科研生涯中最大的困難:一是鄂爾多斯盆地黃土塬區地表沉積成分復雜,導致地震采集資料信噪比較低;大部分的勘探工區為農田和堿灘,公路、高壓線。這些區域溝渠縱橫,地震施工困難極大;二是表層覆蓋的巨厚黃土層對地震波吸收衰減嚴重,導致激發、接收效果差,深層反射能量弱,分辨率低。地震波振幅、相位、頻率等參數發生畸變,地下斷裂發育,地層破碎扭曲地震響應復雜,地下情況難以判斷。加上雨水沖刷、風化剝蝕等作用使地表溝壑縱橫。近地表低降速帶在縱橫方向變化劇烈,資料信噪比低,靜校正建模困難,根本難以滿足氣田開發對地震資料品質的要求。這一難題困擾了蘇老師很長時間,許多人都勸蘇老師趁早放棄,重新換個題目研究。但蘇老師偏不信邪,“不都說這是個難題嗎,我偏要攻一攻!”
為了能夠找到合適的算法,蘇老師一面親自帶領項目組深入鄂爾多斯盆地,與企業專家交流,明確存在的具體問題;一面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找與之相似的問題進行對比研究。他組織項目組成員開發新算法,力求嘗試找到新的突破口。多年以來,項目組研究人員無數次進入生產現場,無數次地實驗,終于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層結構調查方法來開展表層結構精細調查以針對黃土塬區的地震資料處理技術。通過“多井組合、基于巖性、含水性”的逐點井深設計,和提出的黃土塬溝中彎線法、山地多線法、蛛網狀三維、滾動非縱和三維等一系列的高效益、低成本的地震觀測系統,來解決黃土塬地震勘探的諸多難點問題。
困擾蘇老師心頭多年的疑惑終于解除,一時間云開霧散。
除此以外,蘇老師近年主要從事于近地表地震波傳播理論,油氣地震資料采集與處理方法以及地震資料反演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國內外期刊及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錄一篇,EI收錄六篇。)主持完成各類科研項目15項,出版專著一部,獲得軟件著作權一項,主編或參編高等院校規劃教材3部。
教育以人為本,以身作則
蘇老師先后承擔了“彈性力學”“地震勘探原理及方法”“地球物理反演基礎”等5門課程的本科教育任務,主講“地震勘探原理”“地震波動力學”“地球物理處理解釋新技術”等研究生課程。蘇老師平時一向風趣幽默,但談起學生,則一反平常,變得嚴肅起來。他一字一句地說:“首先是育德,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其次才是育才,這不僅要教他們專業知識,還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方法和終身學習的意識,要能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解決現實中復雜工程問題。”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蘇海老師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提高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參與性,也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所在。這樣一來,學生的獲得感提高,積極性也上來了,對課程學習自然也就上心起來。蘇老師深諳“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力求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把課堂交給學生表現,這也是蘇老師的一大教學秘訣。蘇老師還鼓勵學生多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研究者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他的專業能力要強,更要有充沛的精力和較強的身體素質,一個搞地質的人,沒有一個好身體可不行!”
“靜下心來讀書,潛下心來育人”,這是蘇老師工作多年的體會。在教學這一方面,蘇老師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地震勘探原理與解釋》的教材比較全面化,理論性強,不易理解,尤其是運動理論和波動理論及后續的資料采集、處理部分,大部分學生因無法理解而減弱了求知的欲望。為此,蘇老師在講解過程中將理論圖片化,用圖來闡述理論,同時也增加了戶外實踐采集活動和上機資料處理和解釋環節,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以自己的親身實踐來獲取知識。
蘇老師還指導學生完成了“東方杯”全國大學生勘探地球物理資料處理大賽,獲得二等獎、三等獎各一次。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指導,蘇老師都以溫和幽默的形象示人,這種別樣的個人魅力讓學生們很受用,也讓學生們更樂于學習蘇老師的課程。可即便如此,蘇老師還是對自己的教學工作不甚滿意,他常常反思自我,“只有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去培養學生。”
積極生活,心系學生,蘇老師對待生活和教學的態度也感染了身邊的人,如同薪火相傳,用奮斗點燃新的希望。
文:大學生新聞社 魏曉雨 劉敏
上一篇:“治污教授”屈撐囤
下一篇:李娜:外語課講出“思政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