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鋒,陜西禮泉人,我校2000屆經濟管理系工商管理專業畢業生。現為領培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公司旗下“對分易”教學平臺在同濟大學、中山大學、昆明醫科大學等3500多所大中專院校、500多萬師生的日常教學中使用。

1998年,我校經濟管理系學生王永鋒正面臨大三專業分方向的選擇。他懵懵懂懂地選擇了工商管理專業,一心認為自己學的是專門培養企業CEO、“干大事”的專業。為此,他課余常常鉆進圖書館,閱讀那些大公司管理者的成長傳記,嘗試學習他們的成功經驗,朝著“管理者”的方向努力著。
或許此時王永鋒的創業意識已經萌芽。
王永鋒喜歡打游戲,年少時在游戲機房里的流連,讓他對計算機和各類軟件的工作原理產生了好奇心。上過學校開設的計算機課,他仍感覺很不滿足,便想盡辦法鉆研計算機相關知識。有空他就一頭扎進學校電腦機房,一小時花八毛錢上機費,研究當時那些常用軟件功能;學校開設相關知識講座他就去聽,沒事就翻閱電腦報等期刊雜志了解新資訊……
那時大家都把常用的網址寫在本子上,用的時候手動輸入。王永鋒覺得麻煩,就跟著電腦報上的教程,在DOS系統下用WPS自己編寫了一個html網頁,把常用的網站收錄進去,形成一個類似“hao123”導航網站的頁面,受到同學們的歡迎,還被學校附近網吧的老板拷走使用。“那時候的商業敏感度不夠高,沒什么版權意識。”王永鋒笑談:“錯過了好幾個億。”
在校期間,王永鋒做了很多嘗試,也獲得了一些成績:參加首屆“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獲得省級一等獎;畢業設計時利用運籌學動態規劃知識編寫的計算機軟件獲得了優秀畢業論文。“其實我是一個‘學渣’,也掛過科、補過考,英語四級考了好幾次才過。我把時間花在了研究計算機知識和閱讀商業書籍上。但這些經歷增加了我的就業資本,也為我后來的創業打下了基礎。”
畢業后,王永鋒先后在西安和上海的兩家軟件公司工作。這兩段工作經歷,不僅讓他提升了專業技能和管理水平,“惡補”了英語,鍛煉了溝通能力,還讓他深刻認識到工作中責任心和嚴謹度的重要性。隨著薪資水平逐漸上漲,王永鋒逐漸感到自己觸碰到了職業的天花板,他創業的念頭越來越強烈。眼見著曾經自己的創業思路,被京東、滿幫集團等一一化為現實,創造了財富和價值,但自己的創業計劃仍然止于想象。王永鋒終于下定決心,開始了自己的創業。
創業不僅需要技術和能力,更需要時機。最初創辦的幼兒教育網站因用戶活躍度不高夭折了,創業資金也賠了進去。在創業中結識的朋友啟發了王永鋒,他轉型與合伙人一起,為高職、中職學校開發定制類軟件。這次轉型嘗試有所收獲,為公司發展累積了一定資金,但也開發了一些賣不出去的產品,浪費了很多時間精力。王永鋒總結:“我們不能閉門造車,要放眼外面的世界。”他與合伙人開始重新調研市場需要,尋找新的創業方向。
在一次論壇中,王永鋒結識了復旦大學正在推廣“對分課堂教學新型教學模式”的張學新教授,得知張教授苦于沒有平臺、無法推廣自己的教學方法后,王永鋒團隊趁勢開發出“對分易”新型教學平臺。2016年9月“對分易”正式上線,為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法的師生提供教學輔助服務,包括學生管理、考勤、課堂提問、分組、作業、統計、在線練習、討論區、課程資源、成績冊、教學評價、調查問卷、投票、微信消息等功能,支持師生在電腦和手機上同步使用。由于功能設計具有一定針對性,“對分易”平臺受到醫學類院校、師范類院校和部分工科院校的青睞。雖然市場上也有同類產品,但“對分易”仍然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在全國3500多所大中專院校中,獲得了固定每年幾十萬用戶的增長量,使企業獲得了一定固定收益。
“工作中的思維定式和個人格局,會限制公司的發展。尤其在互聯網這個領域更是如此。”王永鋒說,“所以我也在不斷的學習,學習中的積累會在后期的工作中爆發出能量。”
文字:劉賢嵩、王敏聰、邢佳瑤
本文來源于西安石油大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