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行 不改志
記 “全國技術能手”、“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2019年11月(31歲)獲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物探及遙感)任職資格;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2014屆碩士研究生張波
他們,用地震儀延伸雙手,觸摸大地的心臟;他們,用磁力儀代替耳朵,聆聽地球深處的旋律;他們,用電法儀聚焦目光,捕捉礦化線索……這就是物探人。

他想看看祖國的山川大河
2007年,他以高出一本線三十分的優異成績考入西安石油大學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當學校老師問他“你成績還不錯,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時,他回答:“我是山里長大的孩子,我想看看祖國的大好山河,為祖國尋找更多的石油、天然氣”。2008年,在鮮紅的黨旗下,張波宣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10年,他又以專業第一名的優異成績,成為當年唯一一名被保送西安石油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西安石油大學的七年,他獲得過“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品學兼優獎學金、延長石油獎學金、東方物探獎學金、中國石油優秀生獎、國家勵志獎學金、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等幾乎所有獎勵,也獲得本科、碩士優秀畢業生、優秀畢業論文。
2014年碩士畢業,面對北京、陜西、湖南幾家企事業單位的優厚條件,張波依然選擇來到甘肅,在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勘查院從一名基層技術員做起。
“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唱著《勘探隊員之歌》,他常常憧憬著祖國的山川大河,把激情與夢想放飛在觸手可及的白云藍天,一路風雨一路行,滿目荒涼滿目景。
從懷疑迷惘到堅韌執著
一張床、一頂蚊帳、幾張座椅,這便是他們工作的駐地。“以前老一輩物探人睡大通鋪,連桌椅都沒有,我們現在條件已經很好了。”張波的同事說。
2014年是他工作的第一年,7、8月份的新疆哈密戈壁灘上正是烈日炙烤大地正旺的時候,熱浪滾滾,沙子都可以把雞蛋燙熟。他和隊友頭頂著炎炎烈日,踏著灼熱砂礫,扛著重力儀攀爬一個又一個沙丘。日出而作,在無垠的戈壁中一次一次按下儀器按鍵,餓了啃口饅頭,渴了喝口白開水。完成一天的野外工作任務,輾轉回到項目駐地,已是晚上8點,日頭還是那么毒,汗水已經把衣服浸透了,第一次出野外的他開始想念家人。
“工作五年來,受過戈壁的炙熱,也經歷過雪山的寒冷,被藏狗追得滿山亂跑,也被狗熊嚇得提心吊膽……”張波說。“遠看像逃荒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搞物探的”,在張波看來,這句玩笑話并沒有夸張,反而很貼切。2016年在平涼市區做重力勘查的時候,衣服有些臟亂,一位老太太拉著孫子,指著說:“看,不好好上學,長大了就和他們一樣”。“聽到這句話,特別難受,各種委屈、心酸、憤怒都一擁而上,五味雜陳,眼淚是情不自禁啊!我當時就把儀器給了同事,回到項目駐地去了”,張波戲謔的說道。但是,類似的不被社會認可、不被公眾理解而冷嘲熱諷的事情,又豈止這一次?想想當初自己的選擇,想想自己的使命,咬咬牙,唯有堅持!
2015年,憑借自己在大學里的日積月累,張波在二勘院率先發起頁巖氣、煤層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以及油氣資源地質條件、富集規律研究,尤其對非常規油氣方面有獨到的見解,充分利用已有資料掌握了大量油氣資源勘探理論和技術,成功取得中國地質調查局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四川盆地頁巖氣基礎地質調查項目雷波地區重磁電物探測量”項目。該項目工區處于川、滇交匯的金沙江畔,地形切割極為劇烈,原始森林密布,大半時間都是雨天作業,并且工期短、任務重。
他們徒腳過河、穿越密林,只因掌機上那一個坐標點,那是責任的指引。他每天堅持帶隊上山采集地球物理數據,從不間斷,并且不論野外回來多晚,他總是及時處理當天的數據。清晨讓人醒來的是漏進帳篷的雨水,晚上蚊蟲放肆的叮咬,難以入眠。想吃家里的飯菜,只能躺在床上,找尋回憶中的酥軟香甜,不停地咂嘴舔唇;想念家人,要爬上山頂才能撥通電話,可天上飄來的一朵云,打斷互訴衷腸的牽掛。
“第一次感受到了壓力,在石油物探技術上純粹是盲區,只能是一點一點摸索”。他經常吃著早已泡爛的面條,查閱大量資料,咨詢相關專家,查閱以前的工作報告,就這樣一點一點歸納和總結。憑著不服輸的拼勁和堅韌不拔的韌勁,克服自然環境、生活條件、技術方法等諸多困難,他完成了該項目的設計、野外施工以及成果報告編寫,獲得中國地質調查局專家一致好評,為二勘院開拓油氣資源勘查領域奠定了基礎,更加堅定了張波對從事物探工作的信心決心。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如果說無限的熱情是他努力工作的動力,那么不服輸、高標準是他的個性。大路小路,只有行動才有出路。他深知提供資源保障和技術支撐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地質人的初心和使命,他深知一個不起眼的、不正確的數據,極有可能導致找礦方向的偏差和錯誤,一個參數的求證往往就是眾里尋他千百度,一段報告的修訂常常就是一個個長夜的堅守。
“必須熟練掌握野外操作技能和積累工作經驗”,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他虛心向別人請教,查閱書籍資料,在野外一線學習實踐,熟練掌握野外生產中的各種操作技能,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他深入鉆研學習國外“多尺度導數”技術,實現計算機自動計算重力、磁法等位場勘查數據,由此快速、準確、有效的識別線性構造,為地球物理解譯地質構造問題提供了一種先進的手段。憑借此項技術,在新疆哈密市卡拉塔格鉛鋅礦勘查中詳細解譯工區地質構造,為實現找礦突破打下堅實基礎。
截止目前,他已在《地質與勘探》、《物探與化探》、《煤田地質與勘探》、《斷塊油氣田》等期刊上發表學術研究論文十余篇。
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程程都是煙雨漫道,更更都是風雪交加,流光激蕩、一路向前。他深知物探人的苦,面對急難險重任務,他總是第一個沖上一線,經歷過高海拔的缺氧,目睹過雪域高原上轉瞬即逝的霞光;經歷過無人區的風餐露宿,也經常伴隨帳篷外漫天的星斗;經歷過戈壁灘烈日下望不到邊的迷惘,領略著地平線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和隊員們并肩作戰、同甘共苦。豐碩的成果,來自心理上的磨礪和技術上的自信,每當成果展現在眼前,凝結的都是他深深的期待和堅韌的初心。
入職五年來,他以扎實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卓越超群的工作能力,先后主持或參與完成了新疆哈密市卡拉塔格銅(鋅)整裝勘查區1:5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四川盆地頁巖氣基礎地質調查項目雷波地區重磁電物探測量、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地熱資源普查、甘肅省臨夏縣城區地熱資源普查、甘肅省平涼市城市供水南部山區巖溶水水文地質勘查、甘肅省蘭州市中心城區地熱資源普查等項目,取得了良好的勘查成果。先后榮獲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勘查院2015、2018年度先進個人;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勘查院2016、2018年度優秀共產黨員;甘肅省地礦局2015、2018年度先進個人。獲得2018年中國技能大賽“勞雷杯”首屆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物探職業技能競賽甘肅賽區第一名,代表甘肅省參加全國總決賽并獲得全國第三名,榮膺“全國地質勘查行業物探優秀人才”稱號,為甘肅省代表隊獲得全國團體第二名的成績立下汗馬功勞。2018年12月,榮獲“甘肅省技術標兵”稱號;2019年4月,榮獲“甘肅省五一勞動獎章”;7月,榮獲人社部“全國技術能手”榮譽稱號。2019年11月,通過了甘肅省人社廳關于特殊人才評價,稱為甘肅地礦系統乃至國土資源系統最年輕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每一份榮譽,都是一段努力;每一張獎狀,都是一段辛酸;每一份收獲,都是一段耕耘。每每風雨過后,才會有彩虹;每每失敗過后,才會有收獲;每每嘗試過后,才會有信心……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日積跬步,背后的付出只有親歷者最清楚!
2019年6月下旬,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武威市人民政府和省地礦局第二勘查院共同推進的武威—固原地貌邊界帶基礎地質調查項目在武威啟動,張波被二勘院任命為綜合地球物理勘查項目的青年突擊隊隊長。作為地球物理勘查手段中比較復雜的瞬變電磁法、高密度電法、二維地震勘探,三種技術需要綜合運用在覆蓋區地質填圖中,難度非常大,挑戰就在眼前,但是他充滿信心,未來可期。歷經揮汗如雨的盛夏,走過徹骨如冰的寒冬,選擇了物探,就選擇了責任,選擇了實干;選擇了物探,就選擇了吃苦,選擇了奉獻。他把物探人的苦和難裝進行囊,把對親人的思念通過明月來寄托,始終懷揣著對山野和祖國的情懷,堅守著莊嚴的承諾,不曾言苦,初心不改、一路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