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楊明 記者 呂揚
黨的十九大召開以后,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青年教師石玲玲,立即在思政課中加入了解讀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內容。石老師給學生算了這樣一筆賬:“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時,你們處在30歲至40歲之間,正是各條戰線上的主力軍;到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你們還沒有退休。你們生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不僅是這個過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也是這個結果最大的受益者。”這么一講,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西安石油大學進行了思政課的多項改革,通過提升課程教學質量、豐富課外實踐活動、狠抓教學環節等措施,促使黨的理論創新成果“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思政課改革,激發了教師課堂教學創新的“火花”。石玲玲說:“這個年齡的學生更喜歡引發思考的課堂。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和注意力,使他們愛聽課,這樣他們就會去思考課堂內容。在鮮活的事例中讓理論入腦入心。”
為了提高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質量,西安石油大學組織專家、教師認真研究分析大學生成長規律和信仰生成規律,抓取大學生關注的焦點熱點問題,有針對性地在思政課堂上“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石玲玲老師總結說,因事而化,就是要針對學生特點,在授課時選取不同切入口,多選用接地氣的事例,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引領。比如,大學生都處在20歲上下,正是對愛情和婚姻充滿幻想與憧憬的年齡,經常遇到很多感情上的困惑。老師在講解“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一課時,從婚姻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則講起,其間不斷運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掌握結婚的條件、結婚的程序、無效婚姻等知識點。
“思政課教學要緊跟時代發展的大方向、大趨勢,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思政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就是因時而進。”思政課老師們紛紛表示。
在西安石油大學思政課堂上,老師們會使用“微助教”“雨課堂”等輔助教學工具,實現高效“一鍵簽到、在線測試、互動討論”等功能,實現了線上線下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課堂參與度,多角度提高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因勢而新就是要不斷更新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方法,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過程中讓理論入腦入心。石玲玲老師在給同學們講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時,特地引用了今年熱播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結合電視劇中的故事給同學們講解了新形勢下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意義。這樣生動活潑、貼近實際的授課方式,使青年大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還在課堂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我們都很喜歡聽石老師的課,因為她在課上講的都是真話、實話。我也經常在石老師的課堂上發言,觀點有碰撞,才能得到更多的觸動和收獲。”經濟管理學院大二學生戚浩浩這么說。
今年,西安石油大學結合思政課改革的成果,深入開展思政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并制定了校、院(系)兩級領導聽思政課制度,要求主管教學的校領導及主管學生的黨委副書記每學期聽思政課不少于4學時。截至目前,校領導、教學督導組、學工部負責人、各院(系)書記已經聽課近100次,學校思政課質量不斷提升。
鏈接地址: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71219/html/page_05_content_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