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石油大學副教授嚴正國,1997年畢業留校工作。那時的他沒有想到,二十多年后,會將自己所學化為“VideoLog” 可視化測井系統,為測井系統安上了一雙“眼睛”。近日,他接受了本報記者采訪。
突破井下電視成像難關
2002年,嚴正國參與了西安石油大學與中海油合作的項目“井下電視成像測井技術研究”,這個技術利用井下攝像機輔助判斷井下復雜狀況。當時,由于國外對應的“鷹眼井下電視”技術價格高昂,國內石油公司希望通過自主研發的設備突破困境。這個技術難點有三:能耐受井下高溫高壓的攝像器材,足夠清晰的視頻編碼信號,和能傳輸視頻信號給地面的高速傳輸電纜。當時嚴正國完成了他負責的視頻壓縮編碼技術研究部分,可是由于當時國內外測井電纜技術的限制,信號傳輸速度過慢,這個項目失敗了。
2012年,他決定推開所有其他的科研工作,自組團隊、自籌經費,專心攻破高速電纜遙傳技術。時逢嚴正國的妹妹嚴正娟碩士畢業,嚴正國和妹妹一起,開始想方設法突破技術難關。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經過大海撈針般的漫長探索和無數次實驗,嚴正國終于將測井電纜傳輸速率提高到了2Mpbs以上。
研發“VideoLog”路上波折多
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由于顛覆了業內對測井電纜傳輸速率限制的認知,他的技術不但無法投入應用,反倒遭受了諸多質疑。想要自制成像設備推廣技術,嚴正國和他的團隊又遇到資金、產業鏈、市場等一系列的困難。
正在一籌莫展之時,一位名叫呂源的“不速之客”帶來了轉機。2015年秋天,為水文地質行業做鉆孔電視的呂源,通過在網上看到的嚴正國的碩士論文循脈而來:呂源他們設計的電纜傳輸系統無法在測井電纜上傳輸視頻,一個大訂單就要因此功虧一簣。嚴正國是他們的最后一絲希望。
嚴正國決定帶著自己的高速傳輸模塊,去和呂源試一試。沒想到,二人的設備如同天作之合,不但電器接口完全匹配,連安裝位置都恰到好處。一上電,電纜特性自適應學習,傳輸速率自動匹配,網絡連接成功,顯示器上的畫面清晰流暢。幸福來得太突然!這一嘗試,不僅極大提升了呂源的深孔電視的可探測深度,更為嚴正國打通了一條康莊大道:極具商業敏感嗅覺的呂源,將嚴正國的技術運用在了江漢油田的測井任務里。
雖然嚴正國認為呂源的深孔電視工藝和技術指標不能適用于石油井,但這樣難得的機會不容錯過。設備下井,圖像清晰穩定,設備逐漸下降,深度500米、1000米、2000米……突然之間,正在接近目標位置的儀器工作電流變大,圖像中斷,下井儀進水報廢。這一失敗,讓甲方花費了幾十萬的連續油管測試一無所獲,之后幾年里,江漢油田都不愿再次嘗試他們的設備。
可嚴正國卻沒有被這次失敗打倒,反倒從中找到了新方向:只要設備耐溫耐壓,新一代的測井電纜井下電視就會成為可能。找對了方向,經過一年的實驗,全新一代測井電纜彩色全幀率高清井下電視問世了,嚴正國給它命名為“VideoLog”可視化測井系統。
涅槃重生經受考驗
雖然隨后又遇到了技術推廣的難題,但在嚴正國心里,經歷了之前那么多的困難,已經手握“利器”的嚴正國心中充滿了希望,他知道,這是一項經得起實戰考驗的技術。
在中海油33平臺承鉆的一口海上油井上,VideoLog經過7個多小時的耐心找尋,在井深1238m處找到套破裂縫,為這個作業日費上百萬元的海上鉆井平臺,解決了新井套破的嚴重問題。
2018年1月,江漢油田王XX井套管落井,這次,VideoLog表現出色。憑著過硬的技術實力,一次次臨危受命,載譽而歸,嚴正國帶領的VideoLog團隊逐漸樹立起行業聲譽,逐漸得到市場廣泛的認可。
在市場需求的指引下,嚴正國和團隊一起對產品進行了數十項重大改進,產生了原油透視成像技術等一大批科研創新成果。VideoLog可視化測井技術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從油井到氣井、從陸上到海上。2019年開始,VideoLog采用區域獨家授權的經營模式,實現了服務能力和服務業績的快速增長。目前授權區域已經覆蓋到長慶油田、延長石油集團、勝利油田、西南油氣田等多個油田,應用領域包括油氣井檢測套損、套破等多個復雜井下事故。
VideoLog可視化測井技術,為測井技術裝上了眼睛,也使嚴正國和他的團隊,不僅成為油氣井的妙手神醫,在“急診”中“手到病現”,更成為了油氣井的“健康體檢醫師”,防患于未然,為油氣生產企業減少了生產損失,節約了生產成本,產生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為西安石油大學在石油石化行業的科技硬實力和影響力擦亮了金招牌。

鏈接地址:http://epaper.xiancn.com/newxarb/html/2019-07/08/content_38917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