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歷次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貫徹落實省十四次黨代會和省委十四屆六次、七次全會的決策部署,深入實施《陜西省“十四五”時期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規劃》,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堅持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鼓勵開展跨學科綜合研究,切實發揮省社科基金示范引導及引育人才作用,更好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著力推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推進自主知識體系構建,不斷提升我省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研究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陜西新篇章提供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
二、申報條件
省社科基金年度項目和“青博”項目申報面向全省黨校系統、高校、社科研究單位及實際工作部門。
(一)申請人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具有獨立開展研究和組織開展研究的能力,能夠承擔實質性研究工作。
(二)申請人須為依托單位在崗人員。以兼職人員身份從所兼職單位申報的,所兼職單位須審核兼職人員正式聘用關系的真實性,承擔項目管理職責并承諾信譽保證。全脫產博士后須從所在博士后工作站申請,在職博士后可從所在工作單位或博士后工作站申請。
(三)年度項目申請人須具有講師以上(含)專業技術職稱(職務),或者具有博士學位;或正處級領導職務(含)、二級調研員(含)以上職務。
(四)“青博”項目申請人年齡不超過35周歲(1990年5月1日后出生),須具有博士學位。
(五)為避免一題多報、交叉申請和重復立項,避免浪費社科研究資源,以下情形之一者不得申報:
1.在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省社科基金年度項目和重大項目,其負責人不得申報;
2.在研的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省社科聯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西安市社科規劃基金項目、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其負責人不得申報;
3.被撤項或終止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五年內,被撤項或終止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和省社科基金項目三年內,其負責人不得申報;
4.申報單位和申請人要比對2022、2023、2024年已立項的省社科基金項目(詳見陜西宣傳網),對相同和高度相近的課題不予申報。
三、申報要求
(一)年度項目和“青博”項目實行不限額申報。
(二)申報學科分15個學科: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黨史·黨建,哲學·宗教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人口學,歷史·考古學,文學,藝術學,語言學,新聞學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教育學,體育學,管理學。
(三)項目選題必須符合本申報《通知》的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按照規劃引導與學術自主相結合的原則,申請人可根據《2025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指南》規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自行設計項目選題并選擇15個學科中相對應學科進行申報。課題名稱應表述科學、嚴謹、規范、簡明,避免引起歧義或爭議,不加副標題。
(四)申請課題要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問題導向和創新意識,著力推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基礎研究要密切跟蹤國內外學術發展和學科建設前沿動態,著力推進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創新,力求原創性、開拓性和較高的學術思想價值;應用研究要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重點聚焦陜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力求現實性、針對性和較高的決策參考價值。綜合性較強的課題,鼓勵開展跨部門、跨單位、跨學科研究;其他課題,鼓勵學者之間、實際工作者與理論工作者之間開展聯合攻關,但課題負責人的研究專長必須與所申報課題的學科一致。
(五)申請人依據申報條件,在年度項目和“青博”項目中擇一申報,不得同時兼報,且作為課題組成員僅能參與1項其他項目。項目主要參與人不超過5人,主要參與人每人最多可參與兩個項目。
(六)凡在內容上與本人已結項的各類課題有較大關聯的,須在《申請書》中詳細說明所申請項目與已承擔項目的聯系和區別,否則視為重復申請;不得使用與已出版的內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請。
(七)凡以博士論文或博士后出站報告為基礎申報省社科基金項目,須在《申請書》中注明所申請課題與原論文(出站報告)的聯系和區別,并承諾在原論文(出站報告) 基礎上進行實質性修改,預期成果與原論文(出站報告)的重復比例不得超過 60%。
四、項目立項與結項
(一)省社科工作辦對申請書進行資格審查,并組織評審,評審結果經省哲學社會科學專項工作機制審批后,通過陜西宣傳網公示。公示期滿,對無異議者正式立項。
(二)年度項目立項課題每項資助2萬元,“青博”項目立項課題每項資助1萬元。項目研究資助經費實行分段撥付,立項后先期撥付50%,結項后再撥付剩余經費。
(三)課題負責人在項目執行期間要遵守相關承諾,履行約定義務,按期完成研究任務,結項成果須與預期成果一致。
(四)省社科基金項目最終成果形式為研究報告(不少于3萬字)或專著(不少于8萬字)。原則上,研究報告要在2027年10月底前完成;專著要在2028年10月底前完成。
(五)省社科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形式為公開發表的論文。年度項目負責人必須以第一作者名義在中文核心期刊(認定4種: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及“擴展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央部委主辦的報紙及省級黨報理論版)上發表至少1篇體現立項課題研究成果的論文。“青博”項目負責人必須以第一作者名義在公開刊物或市級(含)以上報紙理論版上發表至少2篇體現立項課題研究成果的論文。所有成果須標示“2025年度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字樣(報紙上刊發的文章可除外)。課題結項嚴格按照《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管理辦法》執行。
五、申報程序
(一)年度項目實行網上申報評審,請登錄新版《陜西社科綜合管理平臺》(https://www.sxxc.gov.cn/sxsk)。申報系統于5月20日上午8時正式開放,6月2日下午18時個人申報系統關閉,逾期不予受理。課題申報者所在單位需先行注冊后,申報者再進行個人注冊和項目申報(已有系統賬號的單位和個人,可直接登錄填報)。建議下載谷歌或火狐、搜狗、360瀏覽器。
《系統申報操作手冊》在系統登錄界面下載,技術問題咨詢電話:17392543624,13389295512。
課題申請人下載附件2和附件3,用計算機認真填寫《2025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申請書》及《2025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課題論證活頁》,在系統內“資料提交清單”處點擊完成電子版上傳。上傳文檔統一命名為“申請書”和“論證活頁”,不得出現單位、姓名等其他信息。經省辦審核通過后,系統會自動生成加蓋項目編號的水印版。
申報者在線申報的同時仍需提交紙質版《申請書》一式5份,并確保線上線下《申請書》內容完全一致;紙質版須在系統內下載水印版,用A3紙雙面打印、中縫裝訂。《課題論證活頁》不需提交紙質版。
(二)“青博”項目實行線下申報評審,不需登錄《陜西社科綜合管理平臺》。申請人下載附件5和附件6,用計算機認真填寫并打印《2025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博”項目申請書》及《2025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博”項目課題論證活頁》,A3紙雙面打印、中縫裝訂,申報時提交《申請書》1份,《課題論證活頁》5份。
(三)申請人填寫申報單位統一使用本單位規范名稱,不得使用二級單位名稱。系統內填表時,各字符間不得使用空格。
(四)申請人要如實填寫申報材料,保證沒有知識產權爭議,不得有違背科研誠信要求的行為,凡存在弄虛作假、抄襲剽竊等行為的,一經發現查實,取消五年申報資格,如獲立項即予撤項并通報批評。
(五)各申報院(系)等有關單位要認真按照要求,對課題申請人的申報材料進行嚴格初審,把好申報材料質量關,并請各單位加強組織論證,提高申報質量。分別填寫本單位《2025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課題申報匯總表》《2025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青博”項目課題申報匯總表》,此表格式不得更改。《匯總表》須按《課題指南》中的學科分類填寫,一類一表,必須與年度項目申報系統中的學科分類以及“青博”項目實際申報學科保持一致,不可混淆。
(六)請各院(系)等有關單位于2025年5月23日前,將本單位預申報課題《匯總表》一式一份(領導簽字,蓋單位公章,后期申報受理以此為準)報送至科研處107室。6月9日前,請將本單位審查合格的申報材料紙質《申請書》《課題論證活頁》與單位《匯總表》,及“青博”項目申報材料電子版報送至科研處107室,逾期不予受理。
聯系人:張老師
聯系電話:88382127
科研處
2025年5月20日